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池東-柱狀玄武岩

玄武岩~
  小時候老師上地理課時,只要上到柱狀玄武岩,就會用力的說我們澎湖的玄武岩好特別很有名,接著就會提到更著名的紋石。在幾千萬年前經由岩漿的壓力與海水的氣泡作用.........。漏漏長的課程,聽的是與有榮焉,久了內容也忘的一乾二淨......唉!


  隨著時間的邁進,建設的進步......眼界的開闊,這些不在博物館裡的天然大型展示品似乎也不是那麼的受重視~有曾經因為土地拍賣被噴漆的、有被垃圾淹埋的......這是澎湖小朋友心中那壯碩的玄武岩嗎?.......在繼續的開發下去.....我想未來只能在地質管理看本島的玄武岩模型嚕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末代防城~媽宮城

  媽宮城亦稱為澎湖城,也稱光緒城(想當然應該建於光緒年間),是清朝最後建構的一座防禦性城池~計有六座城門~東、西、南、北、小南、小西。如今只剩下西門-順承門,以及至馬公憲兵隊一段城牆。
  古蹟~在過去的澎湖人眼中,我想~都被當作是生活的一部份吧!實用或是其他的意函應該都大於歷史的意義。小時候知道這邊有一座門~什麼門?說真的,我並不知道,當然不是"城門城門雞蛋高,三十六把刀"。其實,門的旁邊有介紹文字,但往往也吸引不了牽手的情侶或是三五好友的目光,而登上城門並不是防範敵艦的到來,而是享受登高望遠享受夏日夕陽的舒爽時刻。
  時至今日,以觀光為主的澎湖對於她的過去一樣沒有多少人關心。路上碰到的旅行團~我想導遊對於他的介紹是一段約二十公尺路程長的介紹~但是他對於馬公名稱的由來確極為重要,媽宮的閩南語念法~馬公。

  末代防城,一直默默守候在這邊,保護先民、土地的安全,那怕一建她就已經知到抵擋不了人家的船堅利砲,突然有個想法~是不是有個什麼樣的歌仔戲可以以他為背景~讓他在粉墨豋場呢?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知足常樂

  一早,騎著機車來到北辰市場~管制的號制好像只是一種裝置的通俗藝術~每天一定會出現在市場的大街上。但是淳樸無爭的縣民們卻視若無睹的"騎"著機車進進出出,總覺得會有危險~但又顯現出一種隨性的、草根的感覺。
這要在台灣老早被丟垃圾了吧!~我想!

  今天是88節感覺不出大家有要在市場採購回家慶祝的氣氛~!
  
  不知何時?~縣民也開始有了吃館子慶祝節慶的習慣!

  
  平常進傳統市場總是走走看看~當然今天也是走走看看,但是不同的是今天是有上課的壓力存在的。分析時令的產品~什麼多、什麼少、什麼原本不該出現卻又出現?走完一圈發現~原來澎湖的食除了台灣進口之外,是真的跟著時令在跑,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小農,賣著一點點的產品~一盤魚、幾顆嘉寶瓜、幾把青菜,那怕是通通賣掉也不到幾拾塊或幾百塊。是知足的心態還是永續(這....比較難吧!)或是夠用夠吃的想法?其實我並沒有勇氣蹲下去問~為什麼只賣這些東西?這樣賺的夠用嗎?這樣賺的夠吃嗎?因為現實的社會教會了我不能滿足~多還要更多,而大部份的人也都受教,所以野心越來越大,資源就越來越少~離題啦!北辰市場~一個充滿滿滿澎湖味的傳統市場,裡面幾乎可以找到你所嚮往的澎湖食品~濕的、乾的、炸的、炒的......有機會到澎湖玩的你其實北辰市場也是不錯的景點喔!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餌砲

姜太公釣魚~願著炸彈亂丟

在二次大戰期間,佔領澎湖的日軍~天才的想到了這樣的方法,用來騙美國大兵的炸彈,當年不知多少的飛行員真的受騙~附近的居民想必常常遭受到空襲吧!其實,當你來到餌砲面前,幾十年過去~依舊不減他餌砲的地位。也許從水泥上可以判讀他的年代~也許粗操的工法讓近看的我們感受不到那一份威脅,但是他依舊巨大,也許在未來的戰爭他在也不用上場,不過在過去他卻是一場大亂鬥的見證。






巨人!~布里阿雷歐



在唐‧吉柯德的小說裡~風車是揮舞著大棒子的巨人~布里阿雷歐。

他結束了唐‧吉柯德的幻想世界~

而位於中屯的巨人們,卻開啟了另一個新的世界~風力發電,當人類越趨進步也越趨末日。於是資源的消耗也越來越急速~尋找替代能源方案也越來越重要~風力發電是最為直接的方式~於是台電便於中屯雇用了八位巨人揮舞他們的棒子,好讓世界可以持續轉動~轉動持續。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生活博物館開館前夕圖集



生活博物館之建築

  現在的博物館建築,往往承載著表現博物館精神與目標的使命,在造型與語彙上為了突顯這樣的目的,常常會跳脫一般建築的思維,這使得博物館的建築顯得獨特,又有看頭,甚至超越了典藏的展品,成為觀眾參觀的重點。澎湖生活博物館建築,建築上雖沒有突出到蓋過展示的呈現,但是仍是很值得細細品味的。他是一座很大的一個建築,但用了澎湖傳統的建築語言,加上自然與文化的材料,呈現出樸實卻極具特色的風貌,座落在澎湖新生路的高點之上,遠遠的地方即可看到其波浪般的屋頂緩緩前推,像一種緩慢而不絕的力量,持續的在影響澎湖的土地,正如澎湖生活博館本身,除了直接的觀光意涵之外,其對於澎湖地方文化的記錄研究與再生,也將產生深遠而持續的影響。以下,我們仔細的看看澎湖生活博物館所表現出來,在建築上的特色為何!

  「馬背」曲線的烙印留下來!
 「馬背」是澎湖合院典範的建築形式,她渾實堅毅立於澎湖風島貧瘠的土地上,上面承接天,承受天候變化的考驗, 保護屋子裡澎湖的子孫,代代相傳,澎湖生活博物館把她的烙印留下來在入口的第一道牆上,永久留存。 「眾星」爬上馬背屋頂,太陽、月亮都上 來! 「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老人家常這麼說,澎湖海天遼闊,空氣清新,她的夜空是觀星最棒的地方,農忙漁閒之餘,澎湖人常在星空下聊天,然 後睡著。所以要把「眾星」、太陽、月亮都請到入口第一道牆上的天空,讓「馬背」烙印的上方有象徵天上群星的光點,仔細一看,光點裏面還有一隻隻小海豚跳躍 其中,是天空與海洋的對話。

  澎湖生活博物館的屋頂形狀,象徵「飄揚的風」和「襲捲的浪」,表示澎湖人在極富挑戰性,甚至極惡劣的環境下, 仍要而且必須能生存,讓生活綿延下去。就像「狂風駭浪」般飄揚襲捲的曲線,看來氣勢隆隆。而在它下方的整個生活博物館內載的澎湖生活展示也都正在內部安然 的發生。在這種屋頂的環境之下,「馬背」屋宇的文化仍深烙人心,所有澎湖人生活的艱辛與歡樂都照常上演。並期望這一切能與在地及外地來的友人分享。
  澎湖生活博物館外牆肌膚十足的澎湖味,採用澎湖地區的貝殼砂鑲上獨特的天人菊陶磚,當然(石老石古)石與岩武岩也都未缺席,澎湖自然環境肌理也妝點 在建築上。

澎湖生活博物館與孔廟互為好鄰居,二者中間我們規劃一個開放庭園空間,可以讓民眾的活動互相交集並彼此延伸,同時傳承文石書院 文風教育的使命。
  

生活博物館開館



對博物館有什麼想像?很多人想到的大概就是古老的東西,安靜的環境,有特定的展示主題,而一個以「生活」為主題的博物館,能呈現出什麼?每個地方深究其過往的發展脈絡,在長期和環境互動的結果,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與風情,而對於這些的探索與研究,應該不是只有懷舊的情緒在作用,更是一種望向未來的基石。99年4月3日一座以澎湖生活之名的博物館,在距離「海風下」不到50公尺的地方,即將開館。依其設立精神,「澎湖生活博物館」將是一座以「澎湖生活、文化、地方史及環境生態」為展示架構,以在地居民生活情感及文化認同為價值依歸的博物館,並以澎湖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等常民發展地方知識之深度詮釋為目標。生活博物館也被定位成澎湖縣博物館事業發展之核心館,將成為澎湖各地方館的連繫中心,具有傳承、活化、創新澎湖珍貴文化資產,達成「守護島嶼、胸懷海洋、看見『心』澎湖」之文化願景的使命。

生活博物館:距離海風下約50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