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生活博物館之建築

  現在的博物館建築,往往承載著表現博物館精神與目標的使命,在造型與語彙上為了突顯這樣的目的,常常會跳脫一般建築的思維,這使得博物館的建築顯得獨特,又有看頭,甚至超越了典藏的展品,成為觀眾參觀的重點。澎湖生活博物館建築,建築上雖沒有突出到蓋過展示的呈現,但是仍是很值得細細品味的。他是一座很大的一個建築,但用了澎湖傳統的建築語言,加上自然與文化的材料,呈現出樸實卻極具特色的風貌,座落在澎湖新生路的高點之上,遠遠的地方即可看到其波浪般的屋頂緩緩前推,像一種緩慢而不絕的力量,持續的在影響澎湖的土地,正如澎湖生活博館本身,除了直接的觀光意涵之外,其對於澎湖地方文化的記錄研究與再生,也將產生深遠而持續的影響。以下,我們仔細的看看澎湖生活博物館所表現出來,在建築上的特色為何!

  「馬背」曲線的烙印留下來!
 「馬背」是澎湖合院典範的建築形式,她渾實堅毅立於澎湖風島貧瘠的土地上,上面承接天,承受天候變化的考驗, 保護屋子裡澎湖的子孫,代代相傳,澎湖生活博物館把她的烙印留下來在入口的第一道牆上,永久留存。 「眾星」爬上馬背屋頂,太陽、月亮都上 來! 「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老人家常這麼說,澎湖海天遼闊,空氣清新,她的夜空是觀星最棒的地方,農忙漁閒之餘,澎湖人常在星空下聊天,然 後睡著。所以要把「眾星」、太陽、月亮都請到入口第一道牆上的天空,讓「馬背」烙印的上方有象徵天上群星的光點,仔細一看,光點裏面還有一隻隻小海豚跳躍 其中,是天空與海洋的對話。

  澎湖生活博物館的屋頂形狀,象徵「飄揚的風」和「襲捲的浪」,表示澎湖人在極富挑戰性,甚至極惡劣的環境下, 仍要而且必須能生存,讓生活綿延下去。就像「狂風駭浪」般飄揚襲捲的曲線,看來氣勢隆隆。而在它下方的整個生活博物館內載的澎湖生活展示也都正在內部安然 的發生。在這種屋頂的環境之下,「馬背」屋宇的文化仍深烙人心,所有澎湖人生活的艱辛與歡樂都照常上演。並期望這一切能與在地及外地來的友人分享。
  澎湖生活博物館外牆肌膚十足的澎湖味,採用澎湖地區的貝殼砂鑲上獨特的天人菊陶磚,當然(石老石古)石與岩武岩也都未缺席,澎湖自然環境肌理也妝點 在建築上。

澎湖生活博物館與孔廟互為好鄰居,二者中間我們規劃一個開放庭園空間,可以讓民眾的活動互相交集並彼此延伸,同時傳承文石書院 文風教育的使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